大学文化
严元培:三系计算机专业的早期发展

■文字整理/严元培(计算机学院退休教师)

早期是指1959年创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1959-1976),亦即蔡希尧教授、王厚生教授担任三系主任之前的这段时间。

建系之初

1959年,中共中央指定20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军电是其中之一。我校也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成立了三系(控制工程系)。主任闵长生,政委李涛,政治处主任葛仕民,训练处长刘熙。

控制工程系分四个专业,一专业是弹道式导弹控制,大家叫它地对地导弹控制,二专业是带翼式导弹控制(飞航导弹),叫它地对空导弹控制,三专业是导弹无线电遥测,四专业是专用计算机(初期不叫计算机,而叫导弹电子计算装置)。一、二专业为主,是绝密的;三、四专业是配套的,保密程度稍低一点,但如“脉冲技术”也是需要保密的。

早在1956年,学校就召开了“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研讨会”,而后派教员参加国家筹办计算机培训班工作,为开办计算机专业做准备。1958年配合导弹控制系的建立,开设“解算装置”专业。1966年全面推进计算机教育,并吸收了控制专业方向的人员和力量加入。这三个阶段,计算机专业都在不断调整建设方案,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国防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现代化和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需要。

当时全国共有八所院校开办计算机专业,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课程设置按照苏联模式进行。按冯·诺依曼的数字计算机模型介绍计算机。

三系刚刚成立时,教研室和学员合在一起,是一个党支部,管计算机专业的是从一系调来的刘国梁老师。后来正式成立两个教研室,一、三专业是第十三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是张其江、周光耀,二、四专业是第十四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是张汶(后调到四机部十五所任副所长)。

三系成立时,学生从通信、雷达等其他系的56级高年级学生调入,也有55级的学生,如二专业的吕铭汉、任振茂。3564学员有张志华、张成娟、余孝慈、方本礼、肖履中、朱儒荣、陈冠群、赵华成、郑静夏、童学礼、宋宝山、李志贤、蔡如琢、胡成文、严元培……

严元培

从1959年到1965年,计算机专业一共招收3594、3604、3614、3654四个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大概一百来人,印象中没有57、58、62、63级。后来又招收实验员班、基础大学班以及3724、3734、3744、3754、3764工农兵大学生。

三系刚成立时,56级学生住28号楼,59级学生入校后住21号楼,毕业留校的人员和部分学生住24号楼。系主任、系政委、系办公室、系会议室也在24号楼,后来才搬到老大楼东面三楼。

教学情况

第一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3564)到三系后,首先学习“脉冲技术”等专业基础课。教“脉冲技术”的是胡征教授,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是著名的通信专家、博导,曾任学院副院长。

1960年下半年,我们到北京国防五院(七机部)上数字计算机课,授课的均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计算机专家。如讲运控课的是虞承宣老师,他先后在中科院计算所、七机部工作,设计通用计算机电子管的 119和晶体管的 109乙机,负责总体设计、功能和逻辑设计、动态触发器的设计。他讲课逻辑性强,严谨,口才好,板书极好。讲授内存课的是黄玉珩老师,他是国内著名磁心存储器专家。虞承宣老师和黄玉珩老师在研制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 104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中起骨干作用。

回到学院后,大家继续学习了很多课程,如“模拟计算机”、“自动控制”、“导弹概论”、“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等。

计算机专业先后从外校调来的教员有谢志良(留苏副博士),苏东庄、马玉珍(哈工大),何振邦、邵仁昌、林兴亚(清华),张国良(上交大),陈家正、徐甲同(吉大),潘瑞成(浙大),严惠萍(华师大),任瑞英、李友堂(西工大)、薛淑媛(成电)。从学校其他系调入的教员有李兴运、林卓南,李成信、任天恩。还有朱宗庸、郑永利、时立庆、黄世添、袁国胜、裴生元、李智军、黄正学、贾秋峰、赵必全、张成宽、岳喜洲等。另外,临时从中科院计算所外聘老师讲授计算方法等。

56级学生中抽调到哈军工、五院培训后留校的有汪日康、宋志芳、曾春霖。毕业留校的有56级——张志华、张成娟、余孝慈、方本礼、肖履中、朱儒荣、严元培,应启瑞原先是三专业后来转到四专业(计算机专业),顾兴元是从五系来的;59级——吴培基、朱鑫全、陈仲德、冯永江、沈志健、范振中、戚厚敏、林金鸿等;60级——杜九生、桂亚东、李学干等;64级——张孝喜、彭家木;65级——金益民、陈继纯、杨福之、梁新来、吕胜三等。这些留校的人,后来大多已离开西电。

 教研室部分成员合影

计算机专业中,分数字计算机教学组、模拟计算机教学组及相应实验室。模拟计算机教学组有李兴运、林卓南,邵仁昌、顾兴元、余孝慈、方本礼等。实验室有朱宗庸、时立庆、贾秋峰等。其余多数人属数字计算机教学组,数字计算机教学组下面还有一个计算机机房。

计算机专业在“文化大革命”前主要是教学,给3594、3604、3614、3654各班上课,以及后来的实验员班、基础大学班和工农兵大学生各班上课,开设了《计算机原理》课程。当时将《计算机原理》分为四门课——《存储器》、《外部设备》、《运算器和控制器》和《计算方法》,各门课均采用自编讲义。当时是围绕弹上计算机来开课的,计算机教材多数是130小型机或日本NOVA1200、美国DG公司NOVA1200小型机的图纸和技术说明书的改写本。

当时还开设了模拟计算机课。模拟计算机由若干种作用及数量不同的积分器、加法器、乘法器、函数产生器等部件组成,按照待研究问题的数学模型,把一个部件的输出端与另一个或几个部件输入端互连起来,使整个计算机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模拟所研究问题的客观过程。“543” 型号专用模拟机(它是苏联的地空导弹“C-75”,经我国改进,编号改为“543”,后改称“红旗一号”)也是当时三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科目之一。

计算机专业在这段时间还做出三台数字计算机,分别是电子管的102计算机、晶体管的441B计算机和小规模集成电路的381计算机。

102计算机是四机部第十五研究所在五十年代研制的,是苏联БЭСМ快速电子计算机的简化版。十五所把它送给西电,运到学校后调试可以唱《东方红》,也给3594班的部分同学做过实习。参加102计算机工作的有谢志良、张国良、汪日康、宋志芳、曾春霖、李成信、李智军以及3564的全体学员,是作为该班的毕业设计的。

441B计算机是哈军工计算机系慈云桂教授领导自行设计的(浮点40位二进制位、每秒 8千次),1964年研制成功,西电、成电等按哈军工设计的图纸进行仿制,所有插件、机箱、机柜都由学校工厂生产,计算机专业老师从插件、部件、整机进行调试,能唱《东方红》,可运行一些程序,后来给了一个海军基地(当时我校归属六机部,与海军是同一个系统)。参加441B计算机工作的有张志华、张成娟、宋志芳、任瑞英、李友堂、吴培基、朱鑫全、陈仲德、冯永江、沈志健、严元培等。

381计算机是为海军的 381雷达配套的,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调试。后来没有达到预先要求,没能与 381雷达匹配,留在库房报废了。参加 381计算机工作的有谢仕聘、费敏安、吴玉如、张志华、张成娟、宋志芳、任瑞英、李友堂、吴培基、朱鑫全、陈仲德、冯永江、沈志健、严元培等。

当时做出这三台数字计算机,硬件水平与国内其他高校相当,但在软件方面差距就大了。当时对微计算机、数据库、网络都不重视,是一大失误。这三台计算机都是裸机,没有操作系统,没有Diagnostic Program(诊断程序),没有ASSEMBLE(汇编语言)、BASIC 语言(初学者通用指令码)和其他高级语言。计算程序都得用二进制机器码编写,使用很不方便,所以这三台计算机先后淘汰也在情理之中。

在文革期间还有三件事。

一是搞教学连队。把有关的基础教研室和专业基础教研室的教员全都合并到专业教研室,以便于搞开门办学。当时没有什么教学活动,在一起就是学习最新最高指示和人民日报社论。合并到计算机专业教研室的主要是数学和电子电路教研室。从各教研室来的人很多,后来大半都回到原来各室,也有部分留下。数学教研室的老师留在软件室的不少。电子电路教研室也留下好些。

二是搞开门办学。到江苏南京、常州、无锡和江西的一些工厂办学,派了许多老师(基础教研室、专业基础教研室、专业教研室)给工厂工人上课。在南京还编写出版了《计算机原理》一书,在江西办起草蓬大学红火了好一阵儿。

三是把总字411部队变成海字193部队。在文革后期,没有正常教学,人心涣散。当时学校归六机部管,与海军同一个系统。很多人两地分居,纷纷要求调走。许多骨干精英都调走了(如苏东庄、谢志良、应启瑞、吴培基、邵仁昌、桂亚东),有些是别的单位调离,如香港中国银行调走了应启瑞和吴培基,总参三部调走了邵仁昌、桂亚东、沈志健、戚厚敏、潘瑞成……

人才辈出

学校计算机专业早期出了许多人才,他们离开西电后做出了很大成就。他们的成就靠的是天赋、努力和机遇,与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经历也有关。下面作一简略介绍。

苏东庄

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 是解放初从印尼回国的华侨, 曾参加我国第一代计算机的研制,曾任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200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教育界委员。

早年参与 104机(仿苏联的БЭСМ计算机)运控研制。1956年哈工大创建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做出突出贡献。1984年出版高校教材《计算机系统结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全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通用教材。1986年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988年为中国申请到联合国基金,该基金用于专门为在计算机领域落后的国家提供帮助。1991-1996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三届学会、第四届学会领导人,与王选等同为副理事长。1985-1993年在国内首先开展海量信息的全文检索研究,成功研制出新华社信息资料检索系统和人民日报社新闻资料处理系统,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实用化。是新闻资料检索和全文检索的创始人, 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1994年全文检索系统产品化,获得第一个商业用户,中共中央对外中联部。1995年推出 TRS全文检索系统3.0 版本,参加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第三次日元贷款国际招标,获得 92%的中标率,《计算机世界》赞为“十年磨一剑,宝光震九州”。1996年国内首批支持 Internet 的软件,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TRS 全文检索系统占据国内 70% 以上的市场份额。拓尔思公司总经理、董事施水才是苏东庄教授的学生,1989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

朱保马

曾任陕西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陕西省计算机学会第四任理事长,第五、六届名誉理事长。

谢志良

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986年),调到上海交通大学任计算机系主任。

应启瑞

我国知名电脑专家。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同时拿到软件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资格的人。曾任香港中国银行集团总经理助理,深圳大学电脑中心主任,深圳大学副校长、教授。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是他的深大研究生。深圳市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深圳市政府科技顾问,深圳石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宁波市市长顾问,浙江宁波万里学院首任院长。

桂亚东

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总工程师,研究员,1966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三系,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高性能计算及应用和网络计算等领域研究工作,如并行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单元处理机、分布共享、并行编译、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效率、可用性、系统软件、可扩展性、向量机、结点、前端机、体系结构等。参加或主持多个不同时期超级计算机研制工作,获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现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聘任专家,网络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2014年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信息领域)评审会专家之一。无锡新益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在《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第3卷第6期发表专题报告“高性能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介绍“神威”高性能计算机及其应用情况。

汪日康

出版教材《计算机组织结构》(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论文《计算机第四代语言MAPPER系统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等。2004年注册成立杭州昆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其子汪继延成立杭州纳英特电脑电子有限公司,1993年以来,为浙江金达、浙江汇诚等数十家期货公司完成了电脑电子工程建设,成功开发了省农机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省公安厅车辆和驾驶员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软硬件系统。

朱鑫全

苏州无线电厂厂长,参加DJS130小型机联合设计、总体论证。

由于历史的厚重,我所知晓的和记述的仅仅是历史一角的若干断面,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恐怕难免,敬请指教。

 

Baidu
map